如何跳出“对陌生人客气,对身边人发脾气”的恶性循环?
首发于“人神共奋(ID:tongyipaocha)”微信公众号
每周二原创:职场学习类干货
每周五原创:解读经典,笑看职场
互推及广告通常安排在周一或周四
刻意练习系列之三:非暴力沟通练习
最具实操性的日常沟通指南,走出“爱你的人伤你越深”的语言暴力
1/6
如何跳出“对陌生人客气,对身边人发脾气”的恶性循环
星期天在外面吃饭,邻桌是一对小夫妻,大概是服务员把点的菜弄错了,女生跟店员在沟通,看得出女生很有修养。
整个沟通过程中,男生一言不发,瞅着她俩。服务员一走,男生就酸溜溜地说:“我发现你跟陌生人说话、跟同事说话,都那么善解人意,怎么唯独跟我说话,总是大呼小叫的?”
女方立刻给了他一个“白眼表情包”:“所以我很累啊,我不跟你发火,我跟谁发火?”
很多时刻,我们觉得沟通太累,因为我们习惯了“演员式沟通”,永远在揣摩别人的心思、酝酿心思的话术、权衡话术的后果……
这种沟通方式,消耗情绪能量巨大,这让我们回到日常沟通后,就反弹成另一个人,关系越亲密,反弹越变本加厉:很少思考对方的心思,很少选择合适的词汇,也很少评估语言对对方的伤害。
看上去这是一个死结,难道我们只能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?
直到我看了《非暴力沟通》这本书,才明白,问题其实出在我们对沟通的理解上:
沟通技术不是“如临大敌”式的高情绪消耗的临场反应,而应该有某些固定的模式。通过刻意练习某些关键技能,沟通可变成低情绪消耗的下意识反应,并适用各种沟通情景,从而跳出“对陌生人客气,对身边人发脾气”的恶性循环。
所以《非暴力沟通》从最基础的,与爱人、同事、朋友、父母、孩子的日常沟通入手,而且更关注其中最严重的沟通问题:
不要用语言暴力伤害你身边的人!
2/6
日常对话中的暴力元素
“每次约会你都迟到,不想跟我在一起就直说嘛!”
“小张,今天你反正也没什么事儿,帮我做张报表吧。”
“你知道妈妈上班多辛苦吗?你什么时候才能懂点儿事?”
这些常见对话中,看起来人畜无害,其实都含有某些特定的“暗号”,每次都能精确地引发对方的对抗情绪,让双方沟通从“就事论事”习惯性地转向“来啊,相互伤害啊,谁怕谁啊”。
作者称之为“暴力沟通”:谈话双方偏离了沟通的初衷,进入激烈的情绪对抗状态,甚至想尽一切办法诋毁羞辱对方。
讲沟通的书有很多,《非暴力沟通》不是最有道理的,也不是最深刻的,却是最有实操性的“日常沟通操作指南”。
把“非暴力沟通”作为典型刻意练习,首先因为它有一个明确的任务:找到日常对话中的“暴力成份”,转变为意思相近的“非暴力成份”,并形成固定的沟通习惯。
它也有一套“观察、感受、原因、要求”的标准沟通流程,以此降低我们的沟通中的情绪劳动成本。
下面,我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流程,更具体的指导,还是要看书。
3/6
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
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用“观察”代替“评价”。
“小张啊,这里有一张报表,经理马上就要,反正你手里的事也不急,先放一放吧……”
如果你是小张,你听到了会不会反感:你凭什么说我手里的事不急?难道我做的是假工作?
也许小张不想得罪你,把活接下来了,但带着情绪干活,不给你挖坑就是好事了,还想要质量?
其实小张手里确实没有什么急的事,但“反正你手里的事也不急”这句话,触发了一个“情绪按钮”,让小张觉得自己被贴了一个“闲人”的标签了。
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情绪反应,《非暴力沟通》认为,原因在于,“反正你手里的事也不急”并非是一个观察,而是一个评价。
我们来看看观察与评价的区别:
你每次都不完成作业。(评价)
你今天没有完成作业。(观察)
小伙子,你怎么不给老年人让个座呢?(评价)
小伙子,这位老年人需要一个座位。(观察)
我们在沟通中,不仅仅传递信息,还会传递情绪,比较这两句,“观察”是低情绪的,“评价”是高情绪的,后者成为引发情绪对抗的“第一触发器”,所以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就是:
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,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。
“非暴力沟通”并不是要求绝对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,而是不要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。如果一定要有评价,请先给出观察的结果,以降低他人听到评价后产生的逆反心理。
房间里面乱七八槽,还是人呆的地方吗?(单纯的评价)
床上的被子没有叠,地也没有扫,你应该多承担一些家务。(观察+评价)
观察和评价的界线并不清晰,所以书中还出了很多练习题,帮助我们区别这两种日常表达方式。
4/6
非暴力沟通的第二、三步
“非暴力沟通”的第二步和第三步“表达感受和原因”是关联的,我就放在一起说了:
我举一个企业家与公众之间“暴力沟通”的例子
美团前段时间发生了“清真专用餐箱”的公众事件,相当多的网友认为,这是“泛清真化”的又一个案例,并纷纷扬言要卸载“美团”。
美团的CEO王兴当晚发了这么一条微博,回应此事件:
一个资深公关专家就此事写了一篇文章,说,如果是自己撰写公关稿的话,应该这么说:
“我们一贯致力于满足客户需要,而这正是我们推出这项服务的原因。我们为信仰特定宗教的客户提供了定制的餐饮频道,这是出于对特定少数民族用户的饮食习惯的尊重。对于那些因为这一服务而感到自己被冒犯的客户,我想对您说,这绝非我们本意。如果可以,我们也愿意推出更多定制化的餐饮服务来满足各类人群的饮食习惯。”
我们来比较这两种沟通:
美团CEO的回应,表达的情绪是:本宝宝很委屈,因为你上了别人的当。
这也是一种暴力沟通,它把“我的感受很不好”,归咎于你的行为。
而公关专家表达情绪的方式是一种“非暴力沟通”的结构:“我感到很难过,因为我们的美好愿望却冒犯了你。”
你看,非暴力沟通坦诚地告诉你自己此时的感受,并归因于我原本的期望。
比较一下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:
暴力沟通:“你不认真地做作业,怎么对得起妈妈呢?”(试图用自己的“感受”去唤起孩子的内疚感)
非暴力沟通:“妈妈感到很失望,因为我想看到你认真地做作业。”(感受+需求)
暴力沟通:“我很愤怒,大家没有齐心协力拿下这个合同。”
非暴力沟通:“我很愤怒,我一直希望大家能齐心协力,拿下这个合同。”
两种沟通方式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,但暴力沟通是“我感到……,因为你……”,非暴力沟通是“我感到……,因为我……”。
为什么后一种句式不容易被别人反感呢?因为它强调的是“我的期待导致了我的失望”,而并非赤裸裸的指责“你太让我失望了。”
5/6
非暴力沟通的第四步
“非暴力沟通”的第四步是:明确地提出你具体的请求。
前几天,一组“我们是谁”的漫画在朋友圈刷屏:
我们要什么?不知道,反正就是要,现在就要。这其实讲的就是“暴力沟通”的“第四个元素”:习惯于用一些含糊的字眼去要求别人做事。
不要以为这只是个漫画,不要以为只有甲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所有能被刷屏的东西一定是击中了大众心理痛点的“最大公约数”。
最典型的模糊化要求是“不要……不要……”:
“我们的对设计的要求一向很明确:画面不要太大,也不要太小,文字不要太多,也不要太少,不要太装逼也不要太low,……”
当你说“不要什么”,而不说“要什么”时,在对方看来,你自己也没想好就来刁难我,很容易引起情绪对抗。
家庭教育是“不要不要”的重灾区:
暴力沟通:不要在客厅跑来跑去。(孩子不知道该干什么,只知道家长在骂自己)
非暴力沟通:昨天刚买的玩具,你还没有玩哦。
暴力沟通:不要养成丢三落四的坏习惯。(这是披着“要求”外衣的“指责”)
非暴力沟通:宝贝,你应该写一份“上学前必检查有没有带的东西”的清单。
还有一种请求,表面上看很明确,其实是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:
“今天下班之前,把这份资料准备好给我。”
“这个月我们组一定要争取销售业绩第一。”
如果对方觉得这些工作很难完成的话,你又没有告诉别人“做不到=怎么办”时?你的要求就变成了命令,对方在完不成任务的恐惧之下,也会引发情绪对抗。
“非暴力沟通”应该是提要求时,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实际情况:
“今天下班之前,把这份资料准备好给我,有什么困难吗?”
“这个月我们要把‘销售第一’当成目标,争取更好的业绩。”
6/6
真正科学的“沟通练习”
大部分人在沟通中,都有一个弱点:
就是太关注对话内容本身了,对对方明显的情绪反应视而不见,直到发现“好好的说话变成了吵架”时,已经来不及了。
然而,想要进入“既关注内容,又观察情绪”的“多任务系统”,是非常困难的。
所以,《非暴力沟通》不是试图去提高你的情商,而是用一套相对固定的对话模式,预先防止抵抗情绪的产生,降低“观察情绪”的要求,让我们更好的关注对话本身。
这才是真正科学的“沟通练习”。
(本文为“刻意练习”系列之三)
附录: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:
第一步:“客观的观察”而非“主观的评价”
客观的说出你观察的结果,而非主观的评价;如果一定要有评价,请尽可能用中性词,并保证评价与观察结果有严格的因果关系;
第二步:“我的感受”而非“你的想法”
仅仅表达你的内心真心的感受,不要强行假设对方的想法;
第三步:“我的原因”而非“你的原因”
指出导致上面“感受”的原因,注意是“我的原因”,而不是“你的原因”;
第四步:“明确的要求”而非“含糊的命令”
提出明确的要求,而不是“不要不要”;在提出一个比较困难的要求时,要征求对方的意见,并给予帮助。
相关热文
刻意练习:从“知道很多道理”到“过好这一生”的必杀技(之一)
为什么人家能练出“技能”,而你练来练去还是“动作”?(之二)
人神
共奋
每周两篇原创
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